蚌埠市五河县:从“一粒米”到“一幅画”的乡村蝶变
来源:leyu乐鱼全站 发布时间:2025-11-07 01:27:56
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5日电(王立春 李向前)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铺洒在皖北水乡辽阔的平原上,五河县朱顶镇的万亩良田已被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唤醒。超过300马力的智能播种机正以每小时30亩的速度,精准地将麦种播撒进沃土;驾驶室的屏幕上,播深、株距等数据实时刷新,准确而高效。
午后,小溪镇的山野间,红彤彤的山楂果挂满枝头。在种植户胡松的果园里,来自城市的家庭正尽情体验采摘的乐趣。欢声笑语中,每天有超过五百斤的“幸福果”被装进篮筐,带去千家万户。
傍晚炊烟升起,新集镇王场村的村民陈先堂走进自家明亮整洁的卫生间,轻轻按下抽水马桶的冲水键。这个曾经农家最“上不了台面”的角落,如今已变得干净、体面,生活也因此更加便捷。
从一望无垠的“大粮仓”,到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百果园”,再到恬静宜居的“新家园”……这些在五河大地上的生动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甜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而粮食安全,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所有发展的“定盘星”。在五河县,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首先体现在对每一粒粮食从种到收的全程精耕细作之中。
每年秋种时节,蚌埠市云美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经理陈将都会驻扎在朱顶镇生产基地。面对4.5万亩的广袤土地,他必须在短暂的窗口期内完成冬小麦播种,这在过去是很难来想象的挑战。“以前靠人力,一个播种季下来人得累脱层皮,质量还参差不齐。”陈将回忆。但现在,他更像一个指挥官,气定神闲地调度着田间的“钢铁巨兽”。
这些“钢铁巨兽”,正是公司引进的智能化精播机械。播种队队长柏鹏对这些大家伙的性能了如指掌:“单台功率超过300马力,不仅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聪明’。它能通过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测地块条件,自动调整播种参数。”这种“聪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播种深度被严控在最适宜出苗的3至4厘米,出苗率高达95%;配合先进的种肥同播技术,小麦亩产提高了8%以上,肥料利用率也提升了20%。更惊人的是效率的飞跃。柏鹏说:“相比传统方式,人力投入减少了约90%。今年4.5万亩的播种任务,预计9天内就能高效完成。”
“种得好”只是第一步,“收得好、存得好”同样关键。今年秋天,持续降水天气给水稻收获带来了严峻考验。面对“天时”的不利,五河县早已备好了“人和”的预案。全县77个烘干中心、182台烘干设备闻令而动,开足马力24小时运转,形成了日均近万吨的强大解决能力。在申集镇于张村,五河县泽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460亩水稻迎来最佳收割窗口期,收割机、运输车、烘干机无缝衔接,实现了“边收边烘、即收即储”。
“现在天气好转,正是抢收烘干的关键期,烘干机的效率高,损耗少,”申集镇朱圩村村民赵丙说,“县里公布的烘干点信息也很实用,能帮我们精准对接。”与此同时,全县1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我们重点指导农户把握最佳收获时机,科学控制稻谷含水率,避免霉变损耗。”申集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的科技指导员安静介绍。
从智能化播种到社会化烘干,科技与服务共同构成了五河现代农业的坚实底盘。2025年,全县预计粮食总产量达66.51万吨,同比增长1.23%。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4%,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超过122.6万亩。
粮仓既实,发展的底气更足。五河人将那股在田间地头“立标杆、求极致”的劲头,延伸到了特色产业的打造上,下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满盘棋”。一颗普通的山楂果,正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生动诠释着这一发展思路。
大新镇,素有“糖葫芦之乡”的美誉。这里的山楂果个头大、颜色红,是制作糖葫芦的优质原料,深受各地经销商青睐。韩台村村民赵青种植了40亩山楂树,今年预计亩产可达4000多斤,年产值约30万元。
“我主要种植的品种是‘大金星’和‘大棉球’,品质好,不愁销路。”赵青的底气来自稳定的市场渠道,“目前已有十几个客户提前预订,主要发往江浙沪、福建和广东。”
赵青的山楂园不仅是自己的致富园,也成了周边村民的“增收点”。村民赵国荣就在这里务工,他笑着说,“骑电动车五分钟差不多就到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很开心。”对于赵国荣这样的村民来说,这条产业链不仅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更意味着一种离土不离乡的安稳生活。
如今,大新镇共种植山楂三百余亩,年产量达150万斤,年产值约250万元。镇里正积极推动山楂果脯、糖葫芦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目标是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格局,将相关产业产值带动突破千万元。从一颗鲜果到一条产业链,大新镇正在把“土特产”的价值纵深挖掘。
在小溪镇,山楂果则扮演了另一个角色——农文旅融合的“主角”。这里的种植户们发现,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周末到乡村体验采摘、享受田园风光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于是,传统的山楂园摇身一变,成了吸引游客的“风景区”。
“我们山楂园目前以采摘游玩为主,周末一般都是大人带小孩过来采摘,”种植户胡松介绍,“平均每天能卖出500斤左右的山楂。”火红的山楂不仅为他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成为小溪镇秋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周边居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卖产品,更卖风景、卖体验,这种模式为小溪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旅动能。
一个向深,一个向宽。五河县的山楂产业展现了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智慧。这背后,是全县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缩影。2025年,全县预计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公司3家,新增“皖美农品”品牌2个。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8%。事实上,用心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就能让乡村的产业活起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如果说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面子,那么民生改善就是里子。“面子”要亮,“里子”更要做得扎实。
“以前的厕所,夏天臭气熏天,冬天四面漏风,上个厕所都得鼓足勇气。”许多农村民众对“旱厕”的记忆充满无奈。推动“厕所革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面临诸多现实难题:技术模式适配性差、施工队伍技能不足、建设标准执行不严、农民群众参与不够……这些“痛点”,曾一度让改厕工作“叫好不叫座”。
为了让施工队和基层干部真正掌握技术,县里创新建设了5个“首厕过关制”示范教学点。这里没有晦涩的图纸和文件,只有一比一搭建的砖砌式、整体浇筑式实物模型。“通过规格尺寸、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建设标准的全维度展示,让参训人员一看就懂,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同时,县里推行“首厕过关制”,要求每个村的第一个厕所一定要通过县级专班的严格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推开,用一个“样板间”带动全村的工程质量。
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五河县摸索出一条“一举多得”的路径——从本地农村挑选责任心强、有技术的留守老人组建“银发施工队”。这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劳动力,还为老工匠们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技术是核心。经过不断摸索,一套名为“整体浇筑+凹槽+市政双层盖板+防冻保护”的成熟模式在全县推广开来。施工采用钢制模具和标准化的“十步工作法”,浇筑出的化粪池坚固耐用,彻底消除了渗漏隐患。细节之处更见用心:化粪池硬化面高于地面10公分,防止雨水倒灌;进粪管和自来水管道全部用保温棉包裹,防止冬季冻裂。
建好只是开始,长效管护才是关键。五河县坚持建管并重,制作了6万多个“明白+管护一体卡”,并安装到农户卫生间,宣传使用和管理方法。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县的乡镇长效管护站和村级服务网点,村民利用微信扫码或打电话就能联系到专业技术人员上门维修,初步实现了“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镇”。
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带来了民众态度的根本转变——从“不愿改”到“争着改”。截至2025年9月底,全县已完成农村改厕2889户。“原来厕所还可以改成这样啊,这才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是对这项工作最好的褒奖。
从保障生存的第一粒米,到拓宽致富路的一颗红果,再到提升生活质量的一间新厕,五河的乡村振兴故事,清晰地循着“夯实基础、发展产业、惠及民生”的路径稳步前行。(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